2月15日,第六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北京钓鱼台落下帷幕。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带领各自团队,在此前华盛顿磋商的基础上,展开了新一轮的磋商。
1.中美经贸磋商就主要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两天时间里,双方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共识,对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贸易平衡、实施机制等共同关注的议题以及中方关切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主要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并就双边经贸问题谅解备忘录进行了具体磋商。
本周,双方还将在华盛顿继续进行磋商。
应美方邀请,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将访问华盛顿,于2月21日至22日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事实上,从去年12月1日中美元首会晤之后,特别是去年12月下旬开始,双方接触频率越来越高,美方派出的团队阵容也越来越大。上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是1月31日也就是中国春节前在华盛顿结束的。而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美方谈判团队就来到北京,开启了这一轮的磋商。从华盛顿到北京,如此密切频繁的互动与沟通,只能说明一件事:双方都在尽最大努力,推动落实中美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重要共识,推动事情向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IMF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看来,谈就是好事。
IMF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朱民:贸易谈判有很多细节,我们会形成一些成果,达成一些协议,这个应该是双方都在努力。但是也会有分歧,我觉得这个也没有关系。贸易永远是在谈判,谈就是好事。美方也越来越觉得需要通过谈判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双方谈的过程越来越密切,这就是好事。
毫无疑问,本轮磋商是近一年中美博弈你来我往中最重要的一次。双方都很重视,压力都不小,也都希望取得突破。14日晚,谈判双方通宵达旦工作,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双方的工作团队都表现出极强的勤奋、专注和专业性。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在双方磋商结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长姆努钦。这是自去年三月份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会见美方贸易谈判代表。这无疑传递出非常积极的信号:中美双方在华盛顿磋商的基础上,朝着最终解决贸易争端又前进了一步。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梁明:这一次我们中美双方的经贸磋商团队,也是进一步落实两国领导人的共识,进一步地朝着这个共识的方向前进。
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高级顾问 季瑞达:这是个很好的信号。此前特朗普总统在美国接待了中方副总理。从目前双方政府表现来看,都在努力达成协议。
2.寻找最大公约数
求同存异,可以说是中美两国在解决双边问题上的一个基本共识。
习近平主席15日在会见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长姆努钦时指出:“我多次讲过,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双方经贸分歧和摩擦问题,我们愿意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推动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当然,合作是有原则的。”
中国美国商会新任主席夏尊恩用美式足球和英式足球来比喻中美两国经济的不同。在他看来,如果对彼此的规则不熟悉,就会有人受伤。而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寻找和制订适合双方的规则。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 夏尊恩:两种足球都很好,但打法不同。中国和美国对规则有不同的理解,这造成了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或者把规则在某些方面制订得更清楚,或者做一些其他的调整。如果双方能解决争议,不再有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因素,那世界经济会从中获益。如果能达成这样的协议,那股票市场和制定战略的公司,都会轻松些。
而在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看来,多轮磋商下来,虽说共识比以前更多了,分歧比以前缩小了,但矛盾依然存在。通过几次谈判来解决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的贸易争端,这并不现实。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梁明:你比如说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上,我们中美双方的确还有一些有分歧的地方,这个可能也是我们下一步中美双方共同需要去协商去解决的一些问题。可能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寻找中美双方的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寻找利益的共同点,通过这些磋商来进一步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3.关键在办好自己的事情
当然,事情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持续了近一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让世界的不确定性加大。朱民在日前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达沃斯20年,从没见过达沃斯是如此焦虑和不安。美中贸易摩擦占据了会议各个议题。”焦虑和不安,让全世界的企业家捂紧了自己的钱包。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已经从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降到1.2万亿美元,下降了18%。同样的不确定性也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李旻洙看来,中国失无可失。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 李旻洙:贸易摩擦对中国来说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但是哪种影响更加深刻,我认为要从长远来看。关税的变化通常都是短期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影响有限。从长远来看可以推动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解决中国的一些问题,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机会,中国有一句谚语叫“机遇和挑战并存”,你接纳了挑战,但是你也可以把它转化成机会。这次经历给中国上了一课,其实中国失无可失。
现实总有历史的踪迹可循。日本著名经营学家、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去年底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谈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是与美国在贸易摩擦争端上延续时间最长、交手次数最多的国家。从最早的纤维服装、木板鞋类、到钢铁轮胎、电视汽车乃至电信半导体,几乎每一类贸易战看似都以日本退让妥协而结束,但实际上带给日本无数的益处,打造出日本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好,加工贸易越来越全球化,日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
事实上,对于中美之间存在分歧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譬如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等问题,翻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大报告,就可以发现,这些内容,原本就是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不二选择,而并非应对外部压力的一时之举。
对于磋商结果,如果站在更长的时间轴线上看,今天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再大的风雨,办好自己的事。正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的那样,中国在走自己的路,这个路是一定能走下去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卢迈:减少不确定性,大家都是特别期待的,但是说谈成最后的结果,那么需要一个过程。总之路还很长,但是中国在走自己的路,这个路是一定能走下去的,一定能够让人们看见光明前景的。